-
8月18日
-
1、SyNAPSE芯片似乎更像一个技术原型:和Watson一样,这是认知计算/人工智能的又一个尝试,至于是不是突破我就不敢说了。在IBM“智慧地球”的理念下,一切的数据都应当是能够被采集的,这当中自然就包括“感官数据”---目前在传统的技术架构下已经实现了图形、温度、声音、压力甚至味道等感知数据的仿真化/数据化处理,如果新的技术确实能够实现所有“感官数据”的高效率处理,那么确实为高阶的人工智能奠定了输入(Input)基础。如果进一步在整个技术架构上做到完全模拟人脑神经结构,那么基本上就能逐步接近真正的“电脑人脑化”了。
不过按我的印象,神经计算应该已经是一个在科学界探索了很久的技术了,至今仍有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没能解决,所以离真正的神经智能还是有很长的距离的。
但是,上述的文字仅仅是一种关于未来场景的构想,根据我看到的一些资料,SyNAPSE可能更多地像一个原型(Prototype),而非一种真正颠覆当下数据/计算技术的产品(Product)。---(7月份Fortune组织了一个论坛,IBM的高层现场展示了这款芯片,并且提到已经进入到可量产阶段,但是并没有展示更多的技术细节。对此感兴趣的,建议去看看外媒的深度报道和科技界人士的深度分析)
2、SyNAPSE芯片未来的前景:和Waston很相似,SyNAPSE未来的发展也要取决于这项技术/产品未来是否能够逐步变得更加成熟,并具备真实的应用前景/市场需求。就像IBM对Watson做的平台化定位一样,SyNAPSE很有可能也会被打造成一个平台---即将基础技术向平台开放,吸引各方参与到具体产品的开发,并最终推动商业化的发展---而IBM,则依靠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获利。
3、扯点别的,关于商业公司的研究体系:我之前在微软研发体系做过实习产品规划师(Product Planner),后来加入IBM后也大致了解过IBM的全研发体系。像微软、谷歌、IBM这样的公司,都会建立大致三级的研发体系:
第一级---基础研究体系:一般被称作研究院,主要承担一些基础研究工作。虽然是在企业内部,但研究人员并没有太大的商业化/产品化的压力,只要通过学术研究去追踪甚至引领技术趋势即可;
第二级---工程开发体系:一般被称作工程院或开发实验室,这个部门往往承担将基础研究向技术/产品原型转化的职能(有时候也会反向,即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初期的产品研发)。和基础研究体系不同的时,它更加关注一项技术的可实现性(这也是“工程”和“研究”的不同),并且需要考虑技术实现后对于公司产品体系的作用。在某种意义上,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企业商用产品的“孵化中心”。
第三级---业务部门内部的产品体系:这一阶段主要就是成熟产品的商业化运营了,也会有一些技术上的开发与升级。因为承担收入/利润压力,所以一般不太会花太多精力做前瞻性的技术工作。
扯这个也是希望大家能够从类似的三个阶段去理解一项新技术---究竟是处于基础研究阶段,还是工程开发阶段,还是成熟产品阶段?从而避免对技术新闻做出偏误的解读。
就像亚当·斯密所揭示的那样:具有利己本性的个人和组织其实是可以对公共的利益做出贡献的。从这一点出发,我还是很佩服像微软、谷歌、IBM这样的公司的。
除非注明,文章均为宿迁波仔博客原创,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://wangboxyk.cn/fuwuqi/post/IBM-SyNAPSE-shenjingxinpian.html标签:IBM 芯片
- 评论:(0)
- 隐藏评论
【评论很精彩,有内幕、有真相!】